主页 > imtoken浏览器 > 盛松成张轩翟春:虚拟货币本质上不是货币

盛松成张轩翟春:虚拟货币本质上不是货币

imtoken浏览器 2023-08-10 05:08:14

编者按:本文作者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 本文作者发表于2014年初,当时比特币价格暴涨,万众瞩目,很多人认为比特币会取代现代货币。 笔者首先指出,比特币本质上不是货币,也不能替代货币,并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进行了深入论证。 近两年半的实践证明了笔者的观点。

作者的核心观点是:只要现代经济社会组织不发生根本性变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货币体系就会存在,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也不会成为一个国家的本位货币。

近年来,诞生于互联网世界的虚拟货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虚拟货币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手段,以数字方式存储在网络或相关电子设备中,通过网络系统传输,实现流通和支付功能。 它没有实物形式,不是由货币当局发行的,并且用途有限。 虚拟货币最初只能用于在网络上购买虚拟商品,如网络游戏中的装备、服装等。 但目前虚拟货币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如Q币、百度币、盛大优惠券等,使用范围已经超出了虚拟商品的范围。 虚拟货币似乎逐渐成为一种可以流通的交换单位。 其中,2009年出现的比特币(Bitcoin)发展最快,影响最广泛。 它的使用范围已经从互联网渗透到现实世界。

比特币具有虚拟货币无实物形态、数字化存储和支付等特点,也具有传统虚拟货币不具备的特点:无中心化发行人、数量有限、完全匿名、交易不可追踪。 2013年,我国“比特币中国”(BTC China)网站成为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平台。 比特币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人们对虚拟货币是否是真实货币的思考。 有人认为比特币的出现是对现行货币体系的巨大挑战,甚至有人称其为“未来的黄金”。 2013年1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比特币是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不真实货币。 . 此后,比特币在中国市场的价格迅速下跌,三周内下跌了约60%,在国际市场上也是暴跌。 事实上,从货币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历程来看,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本质上并不是货币,也很难成为货币。

事实上,比特币所体现的货币非国家化概念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哈耶克提出,但实践证明,这一概念只是一种经济乌托邦。

货币最基本的功能是商品交换媒介

在众多货币定义理论中,货币函数有两种主要的概括。 一种认为货币是商品交换媒介的观点,这一观点为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 马克思把货币定义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体”。 他还说,“商品世界中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成为其(货币)特有的社会功能,从而成为其社会垄断。” 按照马克思关于货币定义的理论,货币是固定为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是一种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由其发展而来的支付手段等功能的金融资产。 另一种观点认为,货币是价值或财富的储存手段,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货币学派经济学的主要创始人米尔顿·弗里德曼。 他将货币定义为“将购买行为与销售行为分开的购买力庇护所”。

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是货币的本质属性和最基本的功能,也是货币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着标志,尤其是在信用货币条件下。 货币价值标尺的功能最终是服务于其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功能。 正是在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过程中,货币发挥了价值尺度的作用; 正是为了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需要发挥价值尺度的作用。 货币虽然可以作为储值手段,但是不能反过来说价值储藏手段就是货币,因为除了货币之外,还有很多东西也可以作为储值手段。 “在很大程度上,由于货币被用作交换媒介,它必然起到保值作用。” 也就是说,货币的本质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的价值储存功能只是其交换媒介功能的自然衍生。

二、货币是一定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集中体现,国家信用是现代货币发行的基础

货币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组织的演变而发展。 在金属货币时代,金、银以其质地均匀、体积小、价值高、易分割、携带方便等天然属性,逐渐成为一般等价物,成为各国普遍接受的货币。 黄金和白银本身具有内在价值,同时具有货币属性。 然而,黄金储备和生产的有限性与商品的无限生产之间存在着矛盾。 随着社会商品总价值的不断增长,黄金储备不能满足货币发行的需要,这是金本位崩盘的根本原因。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与黄金脱钩,货币与金属的价值完全分离,成为一种概念性的计量单位。

货币价值由其内在价值决定的金属货币体系,发展成为以国家信用为货币价值支撑的现代信用货币体系。 国家根据全社会商品生产和交易的需要发行本位货币,并依法保障本位货币流通。 纸币是各国标准货币的变现形式。 随着技术的进步,一张单一媒介的纸币可能会发展成为电子货币等多种媒介,但货币的本质是不变的,即以国家信用为支撑的流通手段。 本位币是一个国家内被广泛接受的商品交换媒介,也是社会财富的总代表。

从货币发展演变的历史可以看出,国家信用是国家垄断货币发行的基础。 在金属钱币流通期间,国家利用政府信用保证金属钱币重量准确、成色饱满,避免了不同机构、不同标准发行的钱币流通给经济活动带来的不便。 在信用货币时代,信用货币的价值不取决于任何商品的价值,而主要取决于货币发行者的信用。 本位币以国家信用为后盾,具有法定可偿性和强制性。 这是标准货币发挥其货币功能的价值基础。

历史上,一些政府滥用了货币发行权。 尤其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央行直接为财政赤字融资,造成了长期的恶性通货膨胀,极大地损害了国家信用。 独立讨论。 20世纪70年代比特币是不是真的,经历经济“滞胀”的西方国家再次提出央行独立性问题。 此后,西方国家以立法的形式赋予央行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自主权,确保央行履行物价稳定职责。 尽管理论界对央行独立性与通胀的关系仍存在争议,但无可辩驳的是,随着央行独立性的加强,美德等发达国家的通胀水平有所上升。 80 年代后得到改善。 这些国家基本上已经结束了恶性通货膨胀。 各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普遍增强,强化了现代货币的信用基础。 国家信用仍然是现代货币发行的基础。

三 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银行信贷和市场利率,间接影响总需求,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平衡的一系列措施。 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经济产生广泛影响,与物价、收入、就业、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指标密切相关。 正如凯恩斯所说,“货币经济的特点是,在这个经济体系中,人们对未来看法的改变不仅可以影响就业的方向,还可以改变就业的数量。” 重要手段。

与同为总量调节手段的财政政策相比,货币政策的微调作用更为明显。 税收、国债、预算收支等财政政策工具在一定时期内一经确定就具有很强的刚性,不能轻易改变,而货币政策则相对灵活。 经济金融运行中经常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货币当局的基本职责之一就是及时、恰当地做出货币政策决策,以应对形势的变化。

当代各国中央银行都充分利用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运行。 西方主要国家近几十年的宏观调控实践印证了“货币政策至关重要”,人们对货币政策重要性的认识也不断加深。 二战后,西方国家纷纷采纳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建议,用财政政策刺激有效需求。 在战后产能大量闲置的情况下,利用这一政策帮助西方国家摆脱萧条,保持了20多年的经济繁荣。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垄断涨价和西方国家经济体制内部矛盾的积累,各国普遍出现高通胀、经济增长相对停滞的并发症。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政府相继采纳了货币学派的政策主张,开始重视货币政策,将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 货币政策对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应对最近的国际金融危机,美国实施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典型例证,也是运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化解危机的最新实践。

可以说,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货币政策同税收、警察、法院等国家机器一样,是现代国家运行的基础,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要国家的社会组织形式不发生根本性变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货币体系就会一直存在。

四个比特币不是真钱

(1)缺乏国家信用支持,难以发挥本位货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功能。 首先,比特币作为货币没有价值基础。 比特币是使用复杂算法生成的一串代码。 它不同于黄金,不具备自然属性的价值。 这是所有虚拟货币最大的特点,即“虚拟性”。 比特币是否有价值,能否作为交易媒介,完全取决于人们的信任。 现代信用货币(纸币)代表国家信用,实际上代表全社会商品的生产和交易。 即使出现通货膨胀,只要不是不可控的恶性通货膨胀,顶多会侵蚀一国货币的信用,但基本的信用保障还是有的。 只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国家法律的强制力就能给予公众对本位币的信任。 但是,比特币不仅本身没有价值,而且没有国家信用支持,没有全社会商品生产和交易的保障,因此不具备货币的价值基础。 如果一个国家宣布比特币不是法定货币,比特币将无法在该国境内流通,也就无法发挥交易媒介的作用。 它甚至可能一文不值,甚至难以发挥保值作用。 央行等五部委发布《通知》后,比特币价格暴跌,众多商户宣布不再接受比特币支付,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其次,比特币没有法律补偿和强制,流通量有限且不稳定。 无论是比特币还是其他虚拟货币,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兑换商品或完成支付,但并不是所有的货币都可以兑换商品,比如我国历史上的粮票、布票等。 日用品可以公开或半公开地大规模兑换,但从来没有人将粮票和布票定义为货币。 货币成为商品交换媒介的基本条件是它的普遍接受性。 由于缺乏国家强制力的支持,是否接受比特币支付完全取决于人们的意愿。 一开始,比特币主要用于互联网,可以用来购买网络游戏中的各种装备或电子商务网站上的商品。 后来,一些实体商户开始接受比特币支付。 然而,随着比特币价格的大幅波动,今天仍然对比特币充满热情的商家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宣布不再接受比特币。 可见,如果没有国家强制力的支持,比特币的流通范围有限且不稳定,很难真正发挥流通支付手段的作用。

再次,比特币可替代性强,很难固定作为通用等价物。 在金属货币时代,金银作为货币的独特性是由其自然属性决定的。 经过千百年的考验,“金钱自然是金银”; 的。 从技术上讲,所有虚拟货币在生产方式、交易模型、存储方式等方面都不是独一无二的,比特币也是如此。 任何拥有自己挖矿算法、遵循P2P协议、受限、无中央控制的数字“货币”都有可能取代比特币,比如逐渐为人们所熟知的莱特币。 可见,比特币既没有独特的自然属性,也没有法律赋予的排他性和唯一性,因此很容易被替代,很难被固定为一般等价物,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二)数量规模有上限,难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比特币的产生过程完全基于技术而非经济原理。 上限和达到上限的时间在技术上已经固定,即2140年达到上限2100万。数量有限是很多人认为比特币优于其他虚拟货币的重要原因,甚至可以媲美黄金。 但也正是因为数量有限,比特币很难成为符合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交换媒介。

首先,比特币数量有限与不断扩大的社会生产和商品流通存在矛盾。 如果成为本位货币,必然会导致通货紧缩,抑制经济发展。 货币供应量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在信用货币体系下,货币当局发行主权信用货币,并通过货币政策对其进行调控,使货币供应量满足社会商品生产和交易的需要,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比特币的总量和供应速度是由算法决定的,与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无关。 如果比特币成为一个国家的本位货币,虽然从理论上消除了现行信用货币体系中货币供应过剩的问题,避免了通货膨胀,但相对稀缺的总量必然无法适应不断扩大的社会生产和商品。 流通需求,导致通货紧缩,给经济发展带来更大危害。 这也是金本位崩溃的根本原因。

其次,数量有限大大降低了比特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功能,使其更容易成为投机的对象而非交易媒介。 由于数量的上限,人们意识到囤积的比特币可能会升值,持有比特币的人更愿意将其储存起来,而不是用它们来购买其他商品。 因此,比特币最终会退出流通,失去货币价值。 由于其作为交换媒介的功能,它成为投机的对象。 尽管一些商家愿意接受比特币,但很少有人真正使用比特币来支付和购买商品。 比如上海某楼盘预售时,打着接受比特币支付的旗号,但没有买家愿意用比特币支付买房。 商家不认可比特币作为交易媒介的功能,而是想用比特币换取升值,或者用比特币做广告。 比特币更多地被投资者用来交易,以赚取买卖价差。 这直接背离了货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性质。

(3)缺乏中央调节机制,与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不相适应。 没有集中发行和监管机构的所谓“去中心化”是比特币的另一个特点,也被认为是比特币优于其他虚拟货币的重要原因。 但是,以货币当局为核心的中央调节机制是现代信用货币体系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

首先,比特币没有中心化发行人,容易被过度炒作,导致价格波动过大。 相对稳定的价值是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先决条件。 现代信用货币受国家货币当局监管,自身价值不会剧烈波动,不能被恶意炒作。 而比特币则缺乏本位币的中央调节机制,币值波动难以平滑; 币值的剧烈波动提供了巨大的套利空间,进一步助长了过度投机,形成恶性循环。 历史上没有任何货币像比特币那样剧烈波动。 三年内,比特币的价值增长了近 5000 倍。 2013年,我国市场上一枚比特币的价格最高达到7000多元,随后暴跌至2000多元。 比特币价格的剧烈波动,使其无法成为计价货币和流通手段。 大部分接受比特币支付的商品,标价货币仍为国家标准货币(美元、人民币等),需要将比特币兑换成标准货币进行支付。 如果以比特币计价,很难想象今天还是100个比特币的商品明天会变成200个比特币。

其次,比特币不受货币当局控制,难以发挥经济调节手段的作用。 比特币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没有中央调节机制。 其发行、流通和管理不属于任何国家、组织和个人。 没有人有权改变比特币的供应量,甚至没有中介机构来记录比特币的价值。 交易信息。 因此,货币当局不可能通过改变比特币的供应量来调节宏观经济。

虚拟货币打上了现代技术的烙印,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互联网时代对货币支付功能的要求,包括方便、快捷、低成本。 但人们只看到虚拟货币与标准货币的表面相似,误认为前者是后者的扬弃,甚至断言前者将取代后者。 事实上,方便、快捷、低成本并不是虚拟货币的特权。 信用卡、网上银行等实物货币的电子载体可以满足这些要求,而且这些电子本位货币有银行系统支持,使用起来更方便、更安全。 科技的发展可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甚至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改变人类社会的形态,但任何技术都不能替代人类社会的本质属性,就像计算机不能替代人的思维一样。 过去几十年是计算机技术大发展的时代,但也是人类思想家涌现的时代吗? 近几十年来,数学技术在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为什么人们仍然感叹当代经济理论的匮乏和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足?

五、哈耶克的货币非国家化思想行不通

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货币去国家化的思想。 货币非国家化的思想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哈耶克在1970年代提出的。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发达国家的金本位和固定汇率制度相继被废除,中央银行在货币发行方面获得了更多的主动权。 但是,由于中央银行不独立,货币发行容易受到政府干预。 赤字融资导致西方国家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为了控制通货膨胀,理论界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并提出了多种观点:首先,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经济学家强调对货币数量的控制。 受此观点影响,各国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加强央行独立性、出台货币政策规则、建立通胀目标制等。 其次,哈耶克提出了货币非国家化的思想。 他的核心论点是,只有取消政府对货币创造的垄断,才能实现物价水平稳定。 哈耶克的主要政策建议是允许几个私人发行人发行不同的货币并进行竞争。 每家发钞银行都以稳定选定一篮子商品的价格为目标来调节自己货币的供应。 一篮子商品的价格与货币价值成反比,各货币之间的汇率随着货币价值的变化而随时变化。 哈耶克认为,在允许公众自由选择的情况下,公众会选择持有或使用币值稳定的货币,而放弃币值不稳定的货币。 因此,发钞业务的竞争促使各发钞银行不断调整货币供应量以稳定货币价值,从而达到稳定物价水平。

然而,哈耶克设想的非国家货币体系存在诸多缺陷且不可操作,其货币非国家化的设想也难以成为现实。 哈耶克自己也承认,“这个方案也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也没有现成的答案。”

(1) 民间货币缺乏坚实的信用基础。 第一,非主权信用难以超越国家信用,以私人发钞银行信用为基础的私人货币难以替代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国家货币。 在信用货币时代,货币的价值取决于货币发行者的信用。 国家主权信用普遍高于国内任何机构,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也遵循企业评级通常低于东道国主权信用评级的原则。 从历史上看,一家金融机构破产的概率远大于一国中央政府破产的概率。 1990年代巴林银行的破产,以及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中AIG、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等大型金融机构的倒闭,都表明大型金融机构并非大到不能倒。 因此,以私人发钞银行的信用为基础的私人货币,很难替代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具有法律补偿性和强制性的国家货币。

其次,由于信息不对称,民营发钞银行的信用缺乏有效约束。 哈耶克认为,人们会通过理性思考从几家相互竞争的私人发钞银行的货币中选择一种货币价值稳定的货币,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会自发地制约发钞银行的货币发行业务。 然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早已打破了完全信息条件下自由市场的假设。 信息不对称现象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在现代金融领域更为普遍和突出。 面对大量错综复杂的金融信息,公众难以识别更好的发钞银行,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发钞银行的信用缺乏有效约束.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为扩大自身市场,受利益驱使的发钞银行可能有意识地增持货币,不易被公众察觉。 由于缺乏有效约束,私人货币的信用基础并不稳固。 因此,私人货币制度不仅不能消除通货膨胀的隐患,而且私人货币在法律上不可受偿,公众持有货币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2)在同一个经济体系中,不可能存在多种货币同时流通、价值标准和兑换比例不一致的货币体系。

一是币值标准不统一。 哈耶克建议用一篮子商品的价格作为货币价值的标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偏好或偏好选择不同篮子的商品,同一商品对不同人群的重要性也不同。 因此,不同的人群会以不同的标准衡量同一种货币的价值,因此人们选择货币的结果也会不同。 货币价值标准的不一致以及由此导致的货币兑换比例的不一致,将造成价格体系的无序和经济体系的混乱。

二是多种货币同时流通,兑换比例随币值随时变化,会造成定价的不确定性,给经济活动带来不便和损失。 在正常、广泛的经济活动中,假设不同货币同时流通、汇率随时变化是不现实的。 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是货币的本质属性和最基本的功能。 方便、快捷、低成本是货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在信用货币条件下。 在多种货币同时流通、汇率随时波动的情况下,价值尺度的不一致会造成定价体系的混乱,给各种经济活动带来极大的不便和不便作为经济交易、会计和簿记以及经济计算。 不确定。 这不仅会增加经济活动的成本,还可能导致经常性的汇兑损失,破坏经济体系的稳定和效率。

(三)民间货币调节机制存在缺陷,难以保持价格稳定。 首先,由于非发钞银行信用创造的存在,发钞银行很难控制整个货币供应量。 显然,并非所有银行都能发行自己的货币。 在哈耶克的设想中,除了发钞银行之外,还有大量的银行不能发行自己的货币。 这些非发钞银行只能接受发钞银行货币的存款和信贷。 非发钞银行的经营活动也创造信用,但不受维持币值稳定的约束。 发钞银行也很难控制非发钞银行的业务活动,因此仅靠发钞银行无法有效控制整个货币供应量。

二是发钞银行难以应对大规模兑现和货币需求激增。 哈耶克设想,发钞银行可以通过扩大或收缩资产端业务来调整货币供应量。 一般情况下,发钞银行的业务调整或许能够满足货币供应量调整的需要,但一旦出现大规模兑现,货币需求急剧增加,发钞银行就会发现难以应付。 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如果纸币发行行为维持了币值的稳定,就不得不迅速撤出大量投资来回购自己发行的货币,或者收缩其借贷活动。 短期内,信贷尤其是中长期信贷难以快速收缩,发钞银行只能以套现资产为主来减少货币供应量。 如果多家发钞行这样做,大量资产将难以快速变现,金融市场也会剧烈波动。 相反,当出现通货紧缩时,公众对货币的需求会急剧增加。 为增加货币发行量,发钞银行需要快速大量投入或扩大放贷规模,这可能会超出发钞银行的业务调整能力,短期内难以实现增发货币的目标。

第三,仅仅调节货币供应量并不能实现物价稳定。 在哈耶克看来,一篮子商品价格的稳定是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目标,货币供应量需要对一篮子商品价格的任何变化立即做出反应。 事实上,货币供应量对不同商品价格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如果商品篮子中包含价格受货币供应量影响较小的商品,或者一篮子商品的价格波动是偶然因素造成的,仅靠私人发现银行调整货币供应量是无法实现价格稳定的。

综上所述,货币与经济运行、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现代信用货币体系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只要现代经济社会组织形态不发生根本性变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货币体系就会存在,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就不会成为一个国家的本位货币,也就无法成为货币真正意义上的。 比特币所体现的货币非国家化思想无非是一种经济乌托邦。

货币非国家化的概念及其货币体系设计在理论上存在诸多缺陷,在实践中不具备可操作性。 这一概念在沉寂了40多年后比特币是不是真的,由于比特币的出现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们对信用货币条件下通货膨胀的担忧,以及对国际货币“锚”的渴望。 尽管货币非国家化的概念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并不可行,但它警示人们,国家的宏观调控必须符合经济规律和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 各国央行要加强流动性管理,合理调节货币供应量,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改革和完善国际货币体系,增强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消除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